2017年的春栽黑木耳已經開始陸續接種,和每年一樣,每到這時,菇行天下每天都會接到諮詢黑木耳相關問題的電話,問題最多的就是關於污染的問題,各種污染中紅色鏈孢霉又是最多的,本文針對預防黑木耳發菌期間感染紅蛾子(紅色鏈孢霉)所寫,對於黑木耳生產中預防其他雜菌,都可借鑒。,,圖片來源於網絡,3、高溫發菌是不得已而為之,長期以來,東北黑木耳栽培形成了接種后,發菌的前7天高溫(30℃)培養的工藝,目的是讓菌種能夠快速萌發、定植,這樣的溫度正好給了紅色鏈孢霉孢子萌發的條件,大部分菌農溫度控制粗放,個別位置,或者個別時間溫度會更高。,解決辦法:前期高溫發菌是不得已而為之,30℃是黑木耳菌種萌發最快的溫度,但並不是黑木耳菌種萌發的最佳溫度,應該在增強菌種的質量和活性上根本的解決黑木耳菌種萌發慢的問題,或者以不影響菌種萌發和定植的情況下,合理控制溫度,同時菌農在溫度控制上也要避免不穩定,出現高溫的情況。,4、通風不良,濕度大,很多菌農認為發菌前期菌絲生長速度慢,不需要太多的氧氣,同時因為東北外界氣溫低的原因,大部分菌農沒有菌房通風的意識,實際上,發菌前期,菌絲生長也需要新鮮的氧氣,同時代謝產生的二氧化碳也需要排到室外,長時間的通風不良,導致二氧化碳過高,濕度隨之增大,這就給紅色鏈孢霉提供了快速生長的環境誘因。,李崇鑫(菇行天下)手機號/微信號:13674230281,歡迎從事食用菌的朋友加菇行天下微信,交流食用菌技術,解答生產、技術難題。,以上雖然只針對菌農,但是對於大型黑木耳工廠、菌包廠,同樣存在上述問題,解決辦法略有不同,但是原理相同,同樣可以參考。,解決辦法:接種后,每天觀察菌包的長勢,先確定菌種萌發是否正常,再確定菌種萌發后吃料是否正常,再確定是否出現污染,對於出現污染的,一定要在沒有產生孢子團的時候,將污染的菌包挑出來,這樣可以避免二次傳染。對於黑木耳這種栽培方式,早期判斷菌種長勢,是否污染,污染的種類,的確是比較困難的,這需要每天認真的觀察,有需要時抽樣剖袋檢查。,5、觀察、挑雜不及時,大部分菌農的管理方式粗放,菌包進入菌房后,只是控制一下溫度,沒有每天仔細觀察菌絲的長勢,另外因為窩口插棒的方式,菌種最早只在菌包的孔內生長,對於判斷菌種萌發和長勢增加了難度。,菇行天下食用菌微信公眾號:guxingtianxia-li,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註明出處!,解決辦法:每天定時,分多次通風,每次時間不可過長,避免溫度因通風而下降,通風頻率隨着菌絲的生長而增加,有條件的菌農可以購買二氧化碳測試儀,注意:溫度、濕度、通風,這三者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缺一不可。,特別注意:菌房並不是濕度越小越好,濕度過低會造成菌種失水變干,以及培養料失水變干,而且不要完全依賴濕度計,這種乾濕球的濕度計準確性極差,一定要經常觀察菌包的生長狀態,一切以菌包的實際狀態為準!並在其基礎上進行調整!,1、老菌房環境處理不徹底,東北黑木耳產區大部分都是老菌農,菌房都是老菌房,連年的生產導致環境越來越差,危害食用菌的競爭性雜菌越來越多,大多數菌農只重視滅菌和接種環節,而忽略了菌房的清洗和消毒,這就為紅色鏈孢霉提供了感染的源頭。,解決辦法:在菌房使用至少10天前,開始處理菌房衛生,重點以清洗為主(可以用水清洗的菌房),清洗后大量通風,乾燥,之後反覆進行藥物消毒和殺蟲(主要是蟎蟲)。,2、窩口插棒再好也有缺點,解決辦法:就目前的栽培技術來說,黑木耳的窩口插棒封口方式短期內是無法改變的,因此只能在出鍋以及冷卻、培養的環節解決,即處理好出鍋、冷卻、培養環節的環境。,黑木耳窩口插棒的封口方式,封閉的效果並不好,而且也沒有任何的過濾空氣的作用,直接導致滅菌后,一部分菌包在打開鍋門的時候就已經被污染了,在之後的冷卻、培養過程中窩口插棒方式也容易被雜菌感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