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在東北黑木耳主產區頻頻出現疑似因為菌種(某一個品種)而導致的出耳異常。,具體表現是:某一個品種生產的木耳菌包全部或者絕大部分出耳慢,出耳延遲,出耳不齊,最終結果是產量下降。,雖然因為配方、發菌、污染、原材料、氣候、管理等原因也會出現這些情況,確實很難確定是哪一個原因導致,但是如果在同一個時間,某一個品種的全部菌包都出現相同的現象,還是應該考慮是這個品種的問題。,但是,這也不是不做出菇試驗的理由,試想一個菌包廠少則幾百萬,多則上千萬的菌包,卻用着一個沒有經過自己驗證的品種,都要等幾個月甚至半年以後實際出耳以後才知道結果,這樣的風險是不是太大了。,平菇、金針菇、杏鮑菇這一類品種做出菇實驗比較容易,那麼木耳是露天栽培的該怎麼做出菇實驗?,實際上,木耳也是完全可以做出耳實驗的,也並不複雜,關鍵看菌包廠是否想做。,下面是菌包廠做出耳實驗的基本流程,不同地區,不同規模的木耳菌包廠可以參考一下,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適當調整,能夠實現目的即可,切勿完全照搬,要靈活掌握。,以下是以東北木耳菌包廠冬季生產為例的出耳實驗流程:,在木耳菌包比較集中的地區,不同菌包廠的出耳實驗結果還可以互相共享,實驗的結果就更加可靠。,出耳實驗的首要目的是淘汰不合適的品種,而不是篩選高產的品種,篩選高產的品種是菌種廠的工作。,出耳實驗的目的是驗證是否能夠出耳,出耳是否整齊,至於產量是次要考慮的,因為對於木耳來說溫室出耳並不是很合適,也是要逐漸摸索盡量模擬正常的出耳環境。,3、11-12月,出耳實驗,需要提前建造一棟或者幾棟高標準的日光溫室,要有暖氣和保溫措施。,也就是說在12月底,就可以提前判斷出引進的品種是否可以大量生產,東北地區雖然每年在1月份之前也有開始生產菌包的,但是大部分是在1月份以後生產的,從出耳實驗的時間上看完全來得及。,新一年的木耳菌包生產即將開始,希望這篇文章能夠引起木耳菌包廠對於出耳實驗的重視,出耳實驗並不是增加生產陳本,而是用最小的代價,避免更大的損失。,1、8月,引種,轉接擴繁,驗證母種階段是否正常,認為比較好的品種引種數量5-10個,母種階段淘汰一部分,剩餘至少3-5個品種。,2、9-10月,母種→搖瓶菌種→發酵罐→實驗菌包,實驗菌包的數量盡量多一些,每一個品種建議不少於2000包。,無論是菌種廠(母種),還是菌包廠,還是木耳種植戶都不想出現這樣的問題,那麼誰能夠避免類似的問題出現呢?,顯然,木耳種植戶是不具備這個能力的,也就是菌種廠和菌包廠要擔起這個責任來。,菌種廠應該在菌種選育、菌種生產、菌種規模化試驗上加強,對於一個新品種不要急於投入市場,能否做到這一點取決於菌種廠的技術和責任心。,菌包廠和菌種廠有所不同,一個菌包廠可能引進幾個菌種廠的幾個品種,這麼多的品種,哪一個會高產,哪一個會減產,不應該等到生產結束出耳的時候才知道,而是要提前的進行驗證,這就是出菇實驗。,而按照菇行天下了解,絕大部分的木耳菌包廠都沒有做出菇實驗,這和黑木耳是以年為生產單位的季節性栽培的品種有關,和生產周期比較長也有關。,出菇實驗在食用菌工廠化生產中是很平常的一項常規操作,比如一個杏鮑菇工廠,絕對不會在沒有做出菇實驗的情況下將一個新品種投入生產,因為很明顯那樣可能會面臨巨大的風險。,